选择好方向后,企业需要进行合理的布局。从一个机会点破题,扩充形成未来产业的盈利体系,从一条线逐步扩展,最终实现未来产业的规模化持久运营。但传统企业在转型时切忌“从零开始”,而应发挥“国家队”优势,选择适配的进入路径。
未来产业规划布局,与主责主业的重大不同之一,是不仅要考虑时间周期的长度,也要考虑产业生态的宽度。
一方面,未来产业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。没有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,很难在技术变化中获得长期竞争力。未来产业需要“十年磨一剑”的耐心,拒绝“速成思维”,拥抱“种树逻辑”。国企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、资源等方面的优势,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,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。
另一方面,未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的协同。没有上下游成熟的配套和协作环境,一枝独放也搞不出产业。国企布局未来产业的核心是通过长时间专注集中,构建技术护城河。通过合理确定在新兴产业链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,与哪些伙伴合作,营造产业生态链。最终,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投资风险。
分析过去几年的国企实践,在传统企业布局未来产业会采用四种模式。
从上述几种典型产业的模式路径看,正在产生有效协同和分工的趋势。
比如,在生物制造领域,国企可以专注上游(菌种设计、发酵工艺)等关键环节,其他配套企业可以充分完善下游产品(产品转化)。
在量子计算领域,央企主攻硬件(量子芯片),高校和其他市场企业集中开发软件(量子算法);
在6G通信领域,国企集中投资基础设施(卫星、基站),互联网公司全力开发生态应用(全息通信)。
具体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链独特优势,设计策略并实施。
六、国企特色进入策略及案例
传统企业不必事事从基础做起,而应依托“国家队”的独特资源禀赋,挑选契合自身的切入方式。结合不同企业的资源基础与转型阶段,实践中已形成多种成熟路径,既能降低试错成本,又能快速释放转型效能,本文就列举一些:
山钢集团的“钢铁+AI”转型堪称典范:先在旧产线植入机器视觉质检系统,使产品故障率下降37%,快速实现“速赢”;再基于生产数据孵化“钢铁工业大模型”,获山东省专项扶持资金2亿元。这种“用新技术改造老业务,用老业务反哺新技术”的路径,适合转型初期的企业。
徐工集团的氢能发展三部曲,揭示了国有企业如何借助资源上的优势来占据市场生态位:
第一阶段:借助政府的桥梁作用,结合并充分利用了南京工业大学氢能实验室的储氢材料技术,从而规避了从零开始的研发阶段;
第二阶段:与中石化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,利用“工程机械采购优惠”换取加氢站网络资源,解决了储氢容易但加氢困难的问题;
第三阶段:与连云港港口集团共同制定了“氢能重卡换储设备标准”,通过控制特定场景来巩固其市场先发优势。
江苏国信集团提出的“储能电站模式”展现了不同的解决路径:国有企业利用工业园区、数据中心等实际场景进行投资,私营企业(例如阳光电源)贡献储能技术,政府则提供土地资源和税收减免,共同推进项目发展。这种合作模式,即“国有企业提供场景、私营企业提供技术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”,不仅减少了国有企业转型过程中的风险,还能够迅速构建完整的产业链。
例如某传统化工国企,在选定新能源材料作为转型方向后,通过收购一家掌握核心技术的初创企业,快速获取了相关技术和人才,再结合自身的生产优势,迅速搭建起新能源材料的生产体系,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布局。
但布局之后并非一劳永逸,企业还需要不断进化。未来产业具有不确定性,发展路径并非一成不变,在这种情况下,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,适应市场变化,实现适者生存。就像在量子科技领域,技术更新换代极快,企业需要持续投入研发,跟踪前沿技术动态,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研发重点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东方智业建议在产业管理过程中可以从“技术—组织—生态”三个维度考虑优化提升:
技术维度:建立“分层研发机制”,将主要资源投入当前技术路线的迭代优化,同时预留部分资源布局前瞻性探索,以此平衡技术稳定性与创新可能性,避免因技术路线突变陷入被动;
组织维度:推行“敏捷型项目制”,设定固定周期进行目标复盘,通过跨部门虚拟团队打破层级壁垒,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速度,确保技术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;
生态维度:构建“生态网络”,联合高校、上下游企业建立业务预警机制,实时共享行业技术动态与资源信息,通过生态协同降低个体创新风险,提升整体产业响应速度。
通过“技术-组织-生态”的协同调整,企业既能守住当前技术的商业化阵地,又能提前卡位下一代技术的爆发窗口,在未来产业的动态竞争中保持持续生命力。
未来产业的管理,必须打破传统国企的“重管控、轻效率”惯性,建立轻量化运营体系。
某粮储集团投资成立生物科技公司时,实行“独立法人+特区政策”:在授权清单明确的前提下,让新设公司在权限范围内自主决策采购供应商、自主制定薪酬体系,仅保留战略方向和财务合规的管控。这种“母体控股、放手经营”的模式,大幅缩短了新项目研发周期。
推行“双栖工程师”计划:从传统业务选拔骨干,保留原岗位待遇的同时,派驻新产业项目参与研发。某汽车集团通过该模式,让发动机工程师转型为氢能动力系统专家,既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,又避免了“空降兵”与原有团队的磨合成本。
中车集团的“季度战略校准会”颇具特色:新产业项目需每季度通过“技术进展、市场反馈、资金消耗”三关评审,达标者追加投入,不达标者调整方向。这种“小步快跑、动态迭代”的机制,使其一氧化碳燃料电池项目提前实现了商业化落地。
从徐工机械的氢能突围,到山钢集团的AI转型,传统国企的未来产业破局,从来不是“颠覆式革命”,而是“系统性进化”。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先选择、再布局、再优化,形成闭环循环,持续精进。在每个环节,企业都要根据产业特点聚焦不同策略和方法,如此才能在未来产业的浪潮中占据有利地位。
在“十五五”的关键期,唯有紧扣政策导向、锚定主业优势、控制转型风险,才能让“国家队”在未来产业的竞技场上,既守住基本盘,又抢占新赛道。